苹果、谷歌、亚马逊这三家互联网科技大佬的市值总和超过了2.79万亿。谈到互联网和科技行业,必然谈到创新,而创新少不了人才。股权激励的基因伴随着人才争夺,早已渗透进硅谷企业的血液里。不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刚创业企业,都舍得在员工激励方面“花钱”。今日就来扒一扒财报,看看NASDAQ上这三家万亿市值的科技公司每年花在员工激励上的成本。
激励工具多样,RSUs唱主角
在欧美成熟市场,股权激励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各种工具灵活使用。就上述三家大佬年报来看,单看某一年的激励计划就能够发现同时使用了多项激励工具。
以谷歌为例,公司2017年年报显示,现行的激励计划为2012年通过的股权计划,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可采用激励工具涵盖了期权(Stock Options)、限制性股票(Restrict Stocks)、限制性股票单位(Restrict Stock Units,简称RSUs)、股票增值权(Stock Appreciation Rights)、购股权(Stock Purchase Rights)等。
虽然工具多样,但曾经主流的期权类激励工具因为会计准则的修改以及税收方面的劣势已经不再成为主要的激励工具,现存的期权主要来自兼并收购产生的附加产品。三家公司大量授予给自家核心员工的其实主要是限制性单位RSUs。RSU是限制性股票(RS)的升级版本,集合了RS和期权的优点。相比于RS,获授RSU时不需要纳税;相比于期权,RSU的行权(Vesting)价格非常低,每一单位RSU的激励力度远大于期权,有效避免了股权的稀释。
从年报来看,苹果公司2017年授出RSU超过5000万份,每份公允价值121.65美元,合计公允价值超过60亿元;谷歌公司2017年授出了800多万份RSU,每份的平均公允价值高达845.06美元,公允价值合计超过68亿美元;亚马逊2017年授出890万单位RSU,每份公允价值946美元,合计公允价值超过84亿美元。
长期激励,小步快跑
一期计划管多年,确定总额,分次授予,分批兑现,这是三家公司激励计划的共同特征。谷歌最近的激励方案实施于2012年,苹果公司最近一期方案实施于2014年,两家公司有效期都长达10年。以谷歌为例,激励计划的授权期长达10年,期间委员会每年可对方案进行修订,10年的授权代表了从2012年到2022年每年将增加新的额度。员工获授股权后将分批兑现,以RSUs为例,归属分4年,每年25%,如果中途离职则获授的权益失效。
为激励而生的C类股
上市公司的激励计划会预留出一定的股权额度,约定行权股票的来源、种类、限制等。比如是否享有分红、是否具有投票权等。苹果公司和亚马逊公司的普通股类型为单一类,而谷歌开创了C类股的方式。目前谷歌公司共有ABC三类普通股,2012年4月13日,谷歌宣布,公司董事会已批准一项1拆2的拆股计划,当前股东将自动获得与其手中普通股数量(包括A级普通股和B级普通股)相等的C级普通股:
庞大的股份支付费用
RSU的公允价值是基于授予日股票的收盘价确定的,并采用直线摊销。从近三年的财务数据来看,苹果公司盈利能力最强,能够有效地将股份支付水平控制在利润的10%以内;谷歌作为老牌的互联网巨头,股份支付费用逐年增高,2017年占了利润的60%;亚马逊仍在通过不断地投入,拓展自己的业务疆域,招兵买马产生的大量成本目前还难以完全消化,时不时交出亏损边缘的季报。
启示
通过阅读年报,我们发现境外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是成熟的、灵活的、高效的。相比之下,国内资本市场实施规范股权激励已逾10年,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健全,公司治理不够完善,国内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有以下局限:
1、激励工具仍局限于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较为单一。
2、周期模式相对固定,总体上为一次授予分批行权的方式,且需要业绩考核。
3、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权益登记回购等手续较为复杂。
4、税收优惠政策不明显,激励对象负担较大。
政策的放开需要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阶段、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律政策的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拔苗助长。我们发现近两年证监会已经两度修订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取消备案,逐步放开一些限制,因此国内股权激励制度的开放化和灵活化是必然趋势,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荣正咨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