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 (记者 周蔚)“截至昨天,当事人网上立案率100%,电子诉讼平台已对2713件案件进行了自动送达,没有一张纸质卷宗。”今天上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佘贵清对建院以来的诉讼情况进行介绍。
立案
24小时不打烊
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收案,截至昨天,其电子诉讼平台总访问量达381.35万人次,累计注册2880人。共收到立案申请5497件,其中诉前多元调解案件1938件,正式立案777件,已结案373件,平均审理天数仅8.6天。
在申请案件中,网络著作权、邻接权权属纠纷2980件,占总数的54%,网络购物合同纠纷1318件,占总数的23%。
“为了适应网民特点、更好地解答当事人的疑问,法院安排专人值班,同步开通了2部技术服务热线"24小时不打烊" 。”朱阁法官介绍。
据了解,当前已累计接听来电咨询2295次。在立案申请中,非工作日提起立案申请的比例为15%,工作日非工作时间提起立案申请的比例为16.7%,二者几乎占全部立案申请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只要有网络,当事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申请立案。
庭审
在线庭审 笔录自动生成
立案后,当事人即使不到法院、在非工作时段,也可以通过线上操作参与诉讼,实现足不出户打完官司。
为了确保电子诉讼平台能够高效、便捷,互联网法院运用了在线庭审、庭审笔录自动生成以及远程电子签章等技术,双方当事人无需亲自到法院,通过远程登录电子诉讼平台的方式参加诉讼,庭审全程采用语音自动识别系统进行记录,不仅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还提升了庭审效率。
“以往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一般在法院需要三个月才能走完全部流程,现在互联网只需几天或者十几天就可能完成立案、送达、审理的过程。截至10月31日,当事人网上立案率100%,电子诉讼平台已对2713件案件进行了自动送达。”佘贵清介绍。
智能
建综合诉讼服务平台
为服务在线诉讼模式,北京互联网法院建立“一个平台”、“两个系统”、“三类服务”的综合诉讼服务平台。
“一个平台”即集成PC端、微信小程序、移动办公等功能模块,形成一体化的电子诉讼平台。“两个系统”即通过电子诉讼平台和“移动微法院”两个办案系统,将信息化辅助手段渗入到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三类服务”即服务当事人、社会公众和法官等多元化司法需求,达到全流程在线诉讼的目标。
为方便当事人诉讼,互联网法院实现了从起诉、调解、立案到判决、执行等6个环节27个节点的在线诉讼功能。整个过程全程留痕、实时记录,当事人随时登录电子诉讼平台访问和查看进展,参与权和知情权也得到充分保障。
10月25日,法院对平台进行了36.6万次的防御性的测试攻击,确保诉讼平台的安全稳定。 同时,互联网法院在服务当事人诉讼方面,非常关注社会公众的使用体验,积极听取用户的反馈意见,对系统进行改进和升级。
在辅助办案方面,法院电子诉讼平台研发智能化审判系统,通过司法大数据挖掘、知识图谱识别和信息提取,现在已有5类裁判文书可以智能生成,6类起诉状实现一键生成。
此外,为了增强电子证据认定的可信性,互联网法院探索司法区块链电子证据平台(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建立可信的证据存储、调用、检验、归档的电子数据中心,为当事人提供数据固化存证功能。
今天的发布会上,腾讯、京东、新浪、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代表向法院递交诚信参与电子诉讼承诺书,与法院共建诚信诉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