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有一个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这里做出的财经报道像“家常菜”一样有滋有味。这些“菜”是如何烹制的?背后有哪些“鲜辣”的运作机制?人民日报“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牵头人李丽辉在近期的网络传播沙龙上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麻辣财经团队啥来头?
麻辣财经是人民日报首批创立的融媒体工作室,该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10月。当时,面对媒体融合难题,人民日报高层想到了小岗村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认为可以定一个跨部门自由组合的机制,做什么由大家自己定。随后,人民日报很快涌现出来了45个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千姿百态,麻辣财经也是其中的一个。
麻辣财经主创团队的“五朵金花”全部来自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基本上都是高级记者和主任记者,担任采访室和编辑室主编,这样一个高手云集的团队使“麻辣财经”做出的报道更有料,直指问题要害。
麻辣财经的机制是什么?
麻辣财经是一个常态化的新闻生产团队,专做财经报道。工作室在成立初期打破原有部门设置,采编人员实现了“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专业”的组合。
麻辣财经能发展成现在的模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团队对国家部委很熟悉,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大家长期聚焦和解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宏观方针政策,对于财经报道心里很有底。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人民日报社的相关领导大胆“放权”,让工作室自己定选题,自己审稿、定稿、发稿。
定位:政治题材忠诚,经济题材坦诚,群众题材热诚
权限:工作室自己选题,自己审稿、定稿、发稿
原则:帮忙不添乱,准确体现报道意图,不被舆论反转
针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方针,麻辣财经做报道的原则之一就是准确体现国家政策,把社会误读、曲解的部分扭过来。对此,麻辣财经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当舆论发酵引起恐慌的时候,麻辣财经会正本清源,实事求是,用权威报道说话;当一些自媒体用奇谈怪论捕风捉影的时候,麻辣财经会用数据和事实直接“拍”死它;当市场乱象危害社会的时候,麻辣财经会抓住关键点,不留情面,直指要害。
为什么叫“麻辣”?就是“怼”!
上面提到当奇谈怪论捕风捉影时,麻辣财经会用数据和事实直接“拍”死它。“怼”回去,这也是“麻辣”二字的精髓所在。那么应该怎么“怼”?三大要点在这里:
比如,某知名财经公号发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到“有个朋友和我说,他已经开始屯粮了,还包括狗粮,因为他家养了狗。”文章给出的结论是:“粮食在中国的第十五个丰收年,将要迎来各种大幅减产。”“尤其是河南,收购779.4万吨,同比减少965.6万吨。简直是扛起歉收的大旗。”
针对这篇文章,麻辣财经发文《夏粮减产要“囤粮”?农民还怕“卖粮难”呢!》,用事实和逻辑“怼”了回去。文中,麻辣财经犀利指出,财经公号的文章是将粮食“收购放缓”的数据,当成粮食减产歉收了。同时麻辣财经也找出了关于收购放缓的有关部门的回应,用权威解释消除了大家的疑虑。
写问题性报道,麻辣财经把握这样一个原则:说问题不是展示黑暗面,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报道的重点不是渲染问题本身,而是放在如何完善制度、堵漏洞上。既要有真知灼见,又要真情实意。
2017年4月,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出来后,去雄安“炒房”引发热议,一时间成为人们的关注点。看到这一现象,麻辣财经很着急, 当时正值放假也没办法细商量,赶写了一篇《雄安是千年大计,决不能让炒房者逞快!》,客观解读,阐明立场。这篇文章在麻辣财经发出来后,起到了引导舆论、以正视听的效果。
麻辣财经不是“按口”写报道,而是追着热点写新闻。融媒体工作室就像新闻“轻骑兵”,具有快速、灵活、精准的特点。作为工作室成员,集思广义、协同作战的时候更多。协同作战,可能比一个人写稿更有优势:一是热点大家都盯着;二是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让作者的思路更开阔;三是最后大家再定调把关,力求有锋芒、无纰漏。
作为一个内容生产团队,麻辣财经想的不是如何经营,而是“政策不能走量,理解一定要到位”,这也是麻辣财经团队作为新闻人的职责。
总结:
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在融合报道的过程中,打破原有部门的设置,采编人员实现“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专业”的自由兴趣组合,盘活了人民日报社和社属子报刊的资源,进一步提升了报纸和新媒体的报道质量。麻辣财经不仅为大众提供了蕴含深刻分析和精彩观点的报道,也为媒体融合提供了一套有“麻辣味”的解决方案。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原标题:干货!人民日报如何把“媒体融合”做出“麻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