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亚马逊批评家Stacy Mitchell表示,“这些机器人将员工视为冷冰冰的数字,而非活生生的人。”
据了解,亚马逊全美共有75家仓库,每个仓库约有2500名员工,一个员工每小时必须完成几百个包裹的包装工作,这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为了能够达到生产力指标,很多人放弃如厕休息时间,很多员工患上了职业病但却没能得到相应补偿。
亚马逊分发中心的员工爱伦表示,(背疼起来)感觉像有人踩在了我的背上,用刀狠狠地划一大道。“他们应该知道,那是我们的血汗和泪水”。
值得玩味的是,《卫报》报道显示,早在2009年,亚马逊就提出了每小时140个包裹的打包要求。在米尔顿凯恩斯物流中心,亚马逊甚至要求员工一周工作七天。如果请病假,员工会收到一个“惩罚点”,集齐六点意味着被开除。
很多亚马逊员工坦言,由于害怕“摸鱼”时间超过限制,他们甚至不敢在工作时间上厕所。有英国仓库工人怕厕所距离太远来回时间太长,只好在过道或者车间格子里用塑料瓶解决排泄问题。
另外,英国一家劳工保护组织的问卷调查亦显示,74%的受访亚马逊工人表示上班时间避免使用厕所,因为他们担心自己错过生产目标进度。不断上升的目标要求也对员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其中55%的人表示在亚马逊工作期间患有抑郁症。超过80%的员工表示他们未来不会再申请亚马逊的工作。
去年,美国明尼苏达州仓库的东非移民工人组织了抗议亚马逊的活动。仓库员工易卜拉欣称,当时仓库要求的打包速度是每小时240个包裹,但在旺季时最高可达每小时400个包裹。
作为回应,亚马逊继续宣传公司对员工的关怀,指出他们的每小时工资回报以及产假等诸多福利政策。但文件清楚地表明对于未达到生产力标准的人来说,他们根本就无法享受这些福利。
虽然未达到绩效就会被解雇看起来很有道理,但使用人工智能等方法进行自动化管理总会给人一种无情的感觉,毕竟人类无法像机器一样永远保持同样的效率进行生产。
然而,利用人工智能“监视”员工工作的事情并非个例。
英国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监测员工活动
何时发送邮件,何时编辑和访问哪些文件,在什么时间和哪些人见面……在你工作的同时一双“眼睛”可能正在默默注视着你。此前,据《卫报》报道,英国数十家企业正在利用一款叫做Isaak的人工智能程序监测员工的工作状态。
这款软件可以按照贡献度将员工排名,并且将收集到的数据和员工档案、销售业绩等进行比较,以找出员工动态和工作产出的关系。目前该系统已经收集了13万员工的10亿行动数据。
对此,有工会警告,这种做法可能增加员工压力并导致信任危机。还有批评者认为利用人工智能监测员工行为有可能对员工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赫特福德大学教授表示:“如果他们将手从键盘上移开五分钟,将被视为不工作。但是他们可能在思考,而这些指标并没有得到衡量。这对于需要大量创新的工作将产生什么影响?”
日本NEC和大金空调曾经通过灵活运用办公室空调来提高员工生产力,一旦发现有睡意的员工,大金空调将调节温度,输出冷风,帮助员工提神,即公司将注意力放在与生产性密切相关的“觉醒度”上,觉醒度越高,生产水平也就越高。简而言之,就是要防止打瞌睡。
虽然降低温度是一个有效提神方法,但消息放出后,仍然听到了不小的怀疑声。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过度压榨,办公室里布满麦克风和摄像头,不是有人情味的人道主义做法;另一种则称“点错科技树”,把“让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工作”和“让人工智能监视人类工作”的两者颠倒了。
环卫公司为工人配发智能手表,停一会就报警
今年4月,据媒体报道,为了每时每刻监督环卫工人的工作成效,南京河西区有单位想出“绝招”——配发一款智能手表,随时发送定位,而且,这款手表不仅有定位功能,还能在环卫工人原地停留20分钟后,发出“加油”声提醒他们“该开工了”。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对于配发智能手表的行为,不少环卫工人表示难以理解。一名环卫工质疑:“我看到路上有漂浮物都会捡起来,路面也干干净净的,为什么要让我们来回跑?”
据扬子晚报报道,在“智慧环卫”综合调度监控指挥中心,有一块电子显示屏。显示屏上,精确地显示着所有建环公司工作人员的所在位置。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所有管理人员的手机里都有一个“智慧环卫”的软件,他们在哪里呆了多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系统后台都可看到。
为什么要为环卫工配发具有这些功能的智能手表?南京河西建环“智慧环卫”综合调度监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汤海平解释,利用手表能对保洁员进行三方面的考核:一是出勤统计;二是违规停留;三是脱离工作区域。
该工作人员介绍,环卫工在一个地方停留20分钟以上就属违规停留,系统便会自动报警。
原地停留20分钟是否就意味着环卫工人在“消极怠工”?这样的管理方式是严谨的表现还是制度僵化?该新闻被媒体曝出后,也引来了网友多方争议。有网友认为这样的做法对于环卫工人来说太过苛刻,是对环卫工人的压榨,而且这种监督制度也过于死板。
随后,据媒体报道,该手表20分钟提醒功能已取消。
人工智能时代,AI监管似乎已经成为趋势,但如果如此使用人工智能“监视”员工,未免显得不太人道。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水平而不是一味地压榨员工,是每个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