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会场,一批亮眼的科技成果展示留住了来访者的脚步。高精尖的直升飞机轴承样品、上海中心大厦阻尼器设计模型——上海慧眼、中国最大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科考船模型、我国舰船的“中国心”——热气机样品、0.1秒内完成人体成像与目标检测的太赫兹安检仪、未来感十足的3D打印“摩天轮”……这批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颜值也很高的“作品”是上海科学院系统成员单位近年来取得的优秀科技成果。加强科研团队与公众的互动,拉近与参观者的距离,为未来合作奠定基础,它们是带着“目的”来的。
5月26日,由上海科学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的浦江创新论坛之产业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以“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模式与路径”为主题,聚集了来自国内外应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相关机构代表以及政、产、学、研、用、金等各方面专家。与会专家们通过分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经典案例、路径和经验,探讨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搭建国内外技术研发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下,更高水平地推进自主创新?如何在应用性的科研和科技创新中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在各专家分享经验与交流磋商之前,浦江创新论坛理事、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抛出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论坛上,3位科技界专家和3位产业界专家通过分享应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经验,智慧碰撞,为提升上海产业的创新策源力提供了咨询建议。
“鼓励新一代的年轻人形成跨学科的理念。”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董事、副主任SebastianM.Schmidt以生命科学为例,分析了现代技术带来的便捷与应用这些技术时研究人员所面临的跨学科挑战。于利希研究中心隶属于负责管理德国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的亥姆霍兹联合会,是欧洲最大的多项目研究中心之一。另外SebastianM.Schmidt还介绍了中心的“研究日”“初创企业日”等创新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展示科学成果,会促成很多商业合作,而他们的亥姆霍兹创新基金也会给有创意想法的人提供资金援助。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则通过举例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区域创新与成果转化模式的探索。中科院通过推进研究所四类机构改革,构建适应国家发展要求、有利于重大成果产出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并逐步形成了制度创新驱动模式、转化平台驱动模式、知识产权驱动模式等多样化的成果转化模式和案例。王建宇表示,下一步中科院将继续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与上海科学院等地方科研和产业机构深度合作,合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生态,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另外,结合2019浦江创新论坛的大主题——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作为开放合作创新实践的具体重要行动,论坛上分别进行了上海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长三角地区创新机构(上海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及江苏省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的创新合作伙伴签约仪式。(科技日报上海5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