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千亿级的投入,华为在半导体领域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被称为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一点也不为过!
文|金融八卦女作者:铁马
···
一块芯片,从晶圆到变成你手机、电脑里小物件,经过的步骤很简单,无非设计制作封装三个环节。
但做起来,真的不简单。
因为一颗芯片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一条生产线大约涉及50多个行业、2000-5000道工序,有人说,这是比载人航天还要高科技的科技。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8年,我国进口芯片数量为4175.7亿件,同比增长10.8%,进口金额高达3120.58亿美元,这是我国芯片进口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
但2018年出口额仅为846.36亿美元,进口额是出口额的3.7倍。
我们可以对比下2014年-2018年的数据,看看这些年芯片的进出口金额,你就会明白,这些年真的没有太多改变。
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主流产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铁马想谈谈“中国芯”里令人错愕的几个故事。
1.
/ 三十年前,
最有可能做成芯片的联想 /
90年代,联想的国民度和现在的华为一样高,当年联想有一款拳头产品,叫做汉卡。
因为当时的PC系统都是舶来品,系统也都是英文的。有了汉卡,电脑可以支持中文的输入与显示。
这项技术是由计算所的倪光南主持研发成功的,1988年获得科技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联想在PC革命时期的爆发式增长,也快速促进了集成电路的发展。
1994年,联想上市。同时,柳倪之争爆发。
而总裁柳传志主张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打造。
柳倪之争后来被认为是代表了中国企业“贸工技”和“技工贸”两条路线的争斗,其实就是“销售”和“技术”在一个企业中哪个处于那个地位领先的区别。
柳传志依靠“病床外交”说服联想集团的管理层放弃自主研发芯片,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巩固了权力。
然后倪光南,黯然出局,直到现在,倪光南在东南大学的北京校友群里,偶尔和大家打个招呼,他的微信名字仍然是计算所+倪光南,可能是怀念走技工贸的那段日子吧。
1994年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的争论在24年后,大家都应该看到了结果,去年,联想集团被从“恒生指数50只成份股”中剔除。
恰恰是联想集团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贸工技”路线是使高科技企业衰落之路。
有人说,联想技工贸与贸工技之争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一家公司,作为当时的标杆,带领了一个很不好的开端,都以“贸”为主,让我们在三十年前错失了一次芯片发展的机遇。
2.
/ 从汉芯到红芯的“芯骗局”/
既然联想没能做成芯片,那芯片总要有人做啊。
时间到了21世纪,芯片再一次被重视起来。举国大力扶持集成电路产业,“汉芯计划”就这样诞生了。
当时,上海交大有一位曾经在摩托罗拉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归国教授,叫陈进,他刚进入上海交大,学校就成立了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他出任研究中心主任,还被任命为“汉芯”的总设计师。
可以说是给足了这个海归人才必要的支持。
第一二年卧薪尝胆,第三年一鸣惊人,第四年海纳百川鹏程万里。
看不懂这规划没关系,反正很“牛”就对了。
随后在2003年,“汉芯一号”正式发布。当时学界认为,“汉芯一号”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可以比肩英特尔、AMD的 CPU。
吃瓜群众都看得出这是个大成果啊!所以陈教授经费、 头衔都有了。
在“汉芯一号”发布后的第3年,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
一位神秘人物在清华大学的BBS上发布了一个名为《汉芯黑幕》的帖子。
还记得前文说陈进在摩托罗拉工作经历吗?
其实吧,汉芯一号是陈进托以前在摩托工作的同事买的摩托罗拉源代码和芯片,顺手找了实验室负责装修的师傅把芯片上面摩托罗拉的字眼用砂纸磨掉,然后重新涂上汉芯一号的LOGO。
为啥这事儿被查出来了?
因为……打磨芯片的那家装修公司,把这事当成自己公司的荣誉,堂而皇之的放在官网上。
写着“曾经为陈进的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做过装修,并十分荣幸的承揽了第二次芯片在商业化运用上的商品定义和造型设计。”后来这位给陈进磨芯片的师傅被称为“21世纪最具创新精神的民工”。
因为他这一磨,磨掉了一个中国芯片的骄傲,也磨掉了民众的信任。
十多年之后的2018年,又出了个红芯浏览器事件。
虽然已经到了风投的年代,但是造假和汉芯的手法如出一辙,大概就是把谷歌浏览器改了个图标,就变成了红芯。
然后进行这种宣传:
“你天天写IPO造假,从审计券商扒皮到律师评估。你给我们也指条明路,红芯这种坑怎么防?尤其作为跟投方,没有尽调机会。领投方负责技术尽调的专家能不能也给曝光一下永久拉黑?”
虽然红芯和芯片没啥太大关系,但是相似的造假手法让大家评论:只要带芯的,都不是好东西。
由于长期烧钱看不见成果,还经常有这种坏芯搅局,芯片的设计生产制造在国内的处境那可是相当委屈。
3.
/ 烧不起钱,别来玩芯片 /
难道国内就没有好好做芯片的企业了吗?当然有!其实目前国内的大厂们都希望在芯片上能够超车。
但是做芯片首先要有自研的实力,其次是要基本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最后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是保证出货量。
在实力方面首先要明确的是,芯片开发不比其他互联网创业,招一些程序员+买一些电脑就能有团队。
芯片是个高投入,盈利周期漫长的产品。
从芯片版图设计,各种EDA软件,买FPGA 平台仿真,后期再在工厂流片,封测,可能比现在任何一种互联网创业还烧钱。
一旦设计出现错误,不像软件打个包升级下软件就行,芯片可能需要把上述过程推倒重新来一次,更别说手机芯片这种复杂的芯片了。
这部分市场这么大,如果真的这么容易开发就不会只有高通联发科展讯等几家公司存活至今了。
基本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则更难。举个例子,曾经小米做过一款叫澎湃的芯片,除了S1以后没有下文,现在大概率已经凉了。
截止第四次,你知道小米已经砸了多少钱吗?而这么多钱砸进去得到的是一个根本用不了的电子垃圾,这就是芯片的可怕所在…
小米的产品等不了澎湃S2,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还要卖货,还要用钱来砸给自研芯片,所以就只能选骁龙。
最后就是核心出货量,可以从成本的角度分析一下,一款芯片的成本,大头就是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其中生产成本真心不,但芯片的研发费用动辄数十亿。
假设有这么一款芯片,它的研发费用是10亿,生产成本是30块钱(其他的成本暂时不考虑),如果只生产出一片,那么这一片的成本就是十亿零三十块钱,是不是贵到令你怀疑人生?
但如果生产出五千万片,那么每一片的成本大概是50块钱。
所以,有没有这么大需求量,能不能达到这么大出货量是个关键。
比如,麒麟960的出货量在4500万片左右,成本应该可以控制在每一片一百之内了,如果改用骁龙835,再有议价权,也不会降到300以内,这就是成本上的优势。
包括昨天中芯国际突然宣布退市,其实也是因为成本太高但是交易却很低迷。
没钱耗不起时间就玩不起芯片。
大部分国内公司如果烧钱烧个几年,研究不出来东西,量产不出来芯片,多数都得玩完,这也就是大部分人被华为感动的原因,抛开一夜转正不谈,十多年默默的砸钱搞研发的堂吉诃德精神就值得业内敬佩。
4.
/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 /
海思总裁何庭波在信中说:
在多年前,“还是云淡风轻的季节,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为了这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海思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
也是在多年前云淡风轻的季节,学界流行一个词——世界是平的。
但到了现在,竞争的机会公平吗?
并不是,因为两个字——专利。
2018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接受的国际专利申请当中,有50.5%来自于亚洲,其中华为在2018年中所递交的专利申请量高达5405件,总数量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处于全球首位。
要知道在1993年,中国仅在WIPO系统中提交了一项专利申请。
所以有人说,芯片行业比当年研制原子弹还难,现在由于一道道工序里还存在着海外公司的技术封锁。所以海思的“悲壮长征”,不但要承受多种元器件和系统研发过程中的技术封锁,还要承受各国的专利壁垒,以及这过程中的种种非议。
像小米澎湃芯片一样的路,华为何尝没有走过?
2006年,看到联发科的Turnkey GSM方案造就了中国的山寨机,华为心动不已。
三年后,海思推出了第一款手机应用处理器,命名为K3V1。比小米的澎湃还惨,K3V1刚一问世,就阵亡了。
到了2013年,华为P6S搭载的全新麒麟910芯片问世,麒麟系列终于在手机芯片里攻下一城。
再到P30搭载的麒麟980,华为芯片已经能够和老牌芯片大厂高通进行pk。麒麟芯片和华为手机终于实现了平衡。
以麒麟980为例,前海思负责人艾伟透露,它的研发周期长达3年,投入超过3亿美元。
共有1000多位高级半导体专家参与,进行了超过5000次的工程验证才最终量产成功。
根据华为公布的数据,在2008-2017这十年间,华为的研发投入高达4000亿元,其中芯片研发占40%,也就是超过1600亿元的投入。
10年,千亿级的投入,华为在半导体领域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任正非曾透露:
在成立海思时,曾对何庭波说过我给你4亿美金每年的研发费用,给你两万人。
何庭波一听吓坏了。但我还是要给,一定要站立起来,适当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从被骂垃圾到跻身世界一流芯片厂商,海思最终做到了任正非的期许:
一定要站起来,减少依赖。
芯片制造被称为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一点也不为过,全世界也少有公司如此孤注一掷。
何庭波说:“这个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
面对着再一次的封锁,要做英雄的海思儿女们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则又要面对“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八卦女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