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中国每年从我们这里偷窃的知识产权高达6000亿美元,却逃脱了惩罚。如果不加以制止的话,他们还会继续偷下去。我们没有反击回去,却让中国不断地富强壮大,还是以牺牲美国为代价。”
——FOX BUSINESS Trish Regan
“翠西把美国描述成中美贸易关系里彻底的“受害者”,之前的美国政府在她口中成了被中国“暗算”的傻瓜。她对美国的“受害者”身份深信不疑且义愤填膺,双眼几乎喷出怒火。仔细琢磨翠西的话会发现,她宣泄的尽是情绪和指责,却少有实质依据。”
——刘欣
中美贸易战越演越烈,越来越多的两国民众,陷入史无前例的大辩论中,连两国的电台主持人,FOX的Trish Regan和中国国际电台的刘欣,也首次隔空互怼了起来,火药味甚浓,甚至“约架”,于5月29日再来一场辩论。
但另一边厢,身处风暴眼的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一系列的采访中,始终以轻松、淡定和满面笑容示人。
来源:央视
不论是面对国内媒体,还是直面美国媒体,任正非都没有盲目的愤怒,也没有盲目的指责,一言一语保持理性、克制,甚至给对自己穷追猛打的美国奉上敬意。
来源:彭博,任正非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
“我们还是要非常感谢美国公司的,三十年来美国公司伴随着我们公司成长,做了很多贡献,教明白了我们怎么走路。美国大量的零部件、器件厂家这么多年来给了我们很大支持。特别是在最近的危机时刻,体现了美国企业的正义与良心。”
“如果有(中国对苹果制裁)的话,我一定第一个出来反对。苹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没有苹果来展现这个互联网世界,我们也无法领略这个世界的美。苹果也是我们的老师,作为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去和老师对着干呢?我绝不会这样做的。”
冷静至此,让人佩服。
究竟是什么令到这位已75岁高龄、身处风暴眼的老人,仍旧可以笑看风云?
我认为主要是三点:
① 华为的技术领先
② 领导人洞悉和谋略
③ 和政治脱钩
华为的技术领先,就是底气
高科技公司,最大的底气就是技术领先。
这方面,华为最有发言权。
在足以改变人类的5G技术中,华为处于非常领先的位置。截止目前,华为5G专利全球排名第一,占比达到20%,美国的所有企业的5G核心专利的占比还不到15%,华为的5G技术平均领先同行竞争对手12-18个月。
在最为核心的5G国际标准--编码和调制领域,华为贡献出自己的POLAR短码标准,是极少数的敢和高通一较高下的公司。
这也就是任正非说的那句:“华为的5G是不会受影响的,别人两三年肯定追不上我们。”
来源:梨视频
在超高端的芯片领域,华为也占有一席之地。华为全资子公司海思通过长期的艰苦研发,已开发出可以用在智能手机的芯片,性能并不亚于高通、Intel,成功实现自给自足。
可以说,华为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摆脱对高通芯片依赖的智能手机厂商,美国再想如法炮制,把芯片挡在中国大门之外,去“休克”一家中国高科(600730)技公司,这回恐怕真要失算了。
甚至在一向由美国人垄断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领域,华为也是有备无患。早在2012年,华为便着手开发手机操作系统,虽然一直以来颇为保密,外界也不得而知。但就在近日谷歌因为美国政府“实体清单”的管制要求而宣布部分“断供”华为后,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鸿蒙”开始慢慢褪去神秘面纱,一步步从幕后走向台前,并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推出。
5G技术领先、芯片实现自给、操作系统雏形已现,这些关键的技术领域,华为都已形成自己的优势,足以让任正非可以从容潇洒地面对美国的制裁和封锁,也足以令其可以自信地宣布:
“现在我们公司全体振奋,整个战斗力在蒸蒸日上,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到了最危险时候,应该是在最佳状态了。”
“我觉得这90天对我们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就不需要90天。”
这样一家优秀的企业,不但不会因为美国的这些制裁而“休克”,反而因为诸多前瞻性的布局而赢得先机,进而能够在这场可能旷日持久的战役中坚守阵地,直至最后凯旋归来。
华为的技术领先,正是任正非能够气定神闲、和颜悦色的底气。
不过,这都是普罗大众看得见、听得见的事情,而背后的更大的底气,源于任正非对世事的洞悉以及谋略。
更大的底气,来源于洞悉和谋略
任正非的一言一行,称他为一个高瞻远瞩的谋略家更为合适,其对公司、产业、国家甚至全球可谓洞若观火。
在创业早期的求生存、资金链异常紧张的阶段,很多技术公司都选择了“贸工技”的道路,任正非却一反常态,推动公司涉足自主研发领域,这对当时的华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冒险,一旦失误,灰飞烟灭。但他明白,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华为最终只有死路一条。最后,走上研发为先的华为没有死,并顽强地活了下来。
1997年,中国的所谓科技公司,大多还是一派“土八路”作风,华为也一样,而且彼时的华为,内部思想混乱、主义林立,不知往何处去。年底,华为管理层集体飞往美国,陆续访问IBM、贝尔实验室、惠普公司,见识了美国开放的文化和强大的创新力量,对任正非触动很大,他决定敞开胸怀,学习美国,引入IBM 的流程管理,彻底改革华为,自此,一个“土八路”华为远去,一个“正规军”华为归来。
到了2000年代早期,华为已完全跨过求生阶段,成为年营收高达220亿,利润29亿的全国电子百强之首,这是华为第一个高光时刻。但任正非却叫出“华为的冬天”,告诫员工要居安思危,“多准备了几张棉袄”。之后,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无数公司倒闭,华为却成功地穿越寒冬。
在昨晚播出的央视采访中,任正非坦言,21世纪早期,差一点将华为作价100亿美元卖给一家美国公司,因为他知道再发展下去,和美国必有一战,而且会是相当剧烈的碰撞。
来源:央视
来源:网络
但最终,对方董事会换届,新董事长否决了这项交易,华为没有“卖身”成功。
这就为日后的大战埋下伏笔。
众所周知,通信是超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要么领先,要么消亡,从来都不会和和美美,而只会刀光剑影、激烈厮杀,最后就只产生极少数的行业寡头。做不到世界第一,死亡就会如影随形,而要做到世界第一,必然会和超级科技大国,一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美国发生剧烈碰撞。
如此看来,和美国的冲突根本避无可避,到来只是时间问题。既然如此,就只有未雨绸缪,长远打算,增强实力,走好每一步。回看华为一系列的“备胎”计划,就顺理成章了。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任正非只看重投入产出,又或者成为上市公司,受制于资本市场的压力,那么华为不可能做许多长远的“备战”工事,可以想象今时今日华为的处境,美国人只要动一动手指,完全可以将它“休克”。
所幸,任正非始终没有让华为走到这一步。
不仅如此,在任正非的意识里,许多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东西,即使可以带来短暂的收益,但长远看却未必是好事,其中就有爱国主义。
和政治脱钩,才有冷静的底气
在近半年频繁地面对媒体时,任正非始终都坚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英雄,也不希望媒体和民众反应过激,将华为和太多爱国主义、政治问题挂钩,甚至在自己亲生女儿被加拿大禁锢的艰难时刻,他仍旧一如既往地选择相信法律、相信公义。
不难看出,任正非在努力将华为和政治问题脱钩,回归到纯粹的商业领域。
在商言商,某些时候,利用民众情绪是可以很轻易地获取商业利益,趁机煽动民众的爱国情绪,转移注意力也好,推高产品销量也罢,都不乏真实的案例。
去年5月,通信领域因为5G标准投票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联想公司被认为因自私而坑害华为,间接帮助高通击败华为,导致中国公司的5G标准争夺战中失利,引发了民众的“讨伐”。
就在这个舆论一边倒的时刻,“失败者”华为却异常平静,任正非没有利用民众情绪为自己谋取什么商业利益,反倒是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激情慷慨地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行动起来,誓死打赢联想荣誉保卫战》。
来源:联想网站
在流出的音频中,柳传志说,“写信的时候,我心潮翻滚,难以平复”。
接着,他说,“很显然,这不是一个吃瓜群众不明就里、随风起哄的问题。这是真正有策划、有布置,动机极为恶劣的阴谋。联想集团的手机业务做的确实不好,应该认真检讨,但这和动机无关。”
紧跟着的,是义愤填膺:“有人把卖国贼的帽子扣在联想集团头上,这不但是要砸了我们全体联想人的饭碗,而且要我们终身蒙羞受辱。”
字里行间,情绪渲染非常重,当然,被舆论用爱国主义抨击,作为公司领导人,作为过去一直被爱国主义和民族情节“滋养”长大的领导人,心情难以平复,也是情理之中。
但反观此次华为遭受的打压,可以说比去年联想不知要重多少倍,任正非完全可以趁机煽动民众的爱国情绪,华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销量大增,不成问题,但他至始至终都没有这样做,反而让大家一定要保持理性和克制,平平静静、老老实实,该干嘛干嘛去。
两相对比,格局高低,一目了然。
其实,爱国主义、民众情绪,就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当然可以帮助企业收获商业利益,但热潮终会退却,到那时,决定公司业绩的仍旧是产品的技术、质量、价格、服务等,这些方面如没有进步,消费者同样会放弃它,甚至会被诟病为利用爱国主义赚钱的奸商,毫无节操。
任正非努力将华为脱出政治范畴,不但是其一贯的价值观体现,也是最好的还击美国政客各类“后门”、“间谍”无端指责的最恰当做法。
不牵涉政治,任正非自然底气十足。
旷日持久的摩擦,需要更多任正非
4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由积贫积弱,走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
伴随而来的,是修昔底德陷阱,是和美国无法避免的摩擦和冲突,这场摩擦有可能旷日持久,每一位身处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中国人,难免都会情绪激动,莫衷一是。
然而,在这场冲突中,盲目的强势或者妥协其实都不是好的解决办法,要想赢得一个好结果,除了昂扬的斗志、自强不息的气节,更需要的,或者是像任正非这样冷静、睿智、有谋略,同时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的人。
正如他所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为什么?中国13亿人民,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去发豆芽,把豆芽做好,我们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我们就是伟大祖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王雅媛港股圈。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