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走进中国“两弹城”,追忆“两弹一星”铸就的核武器科技实力。
本报记者 郭入源 杨青摄影报道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这是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后,时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满怀豪情写下的诗句。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走进中国“两弹城”,追忆“两弹一星”铸就的核武器科技实力。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的长卿山,就是中国“两弹城”的核武器科研基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显得十分很神秘,很多个中国核研究科学家,在这里封闭工作了几十年,与外界完全隔绝,为中国核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
揭开“两弹一星”的神秘面纱
据了解,中国“两弹一星”最初指的“原子弹、氢弹”,一星所指的是“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为“核弹”,另一弹是指早期研发的“导弹”,这就是“两弹一星”的历史由来。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在20世纪就创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伟业。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我国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解说员时英凤告诉记者:“老一辈核试验工作者对国家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一直深深地感动着我,这也是我坚持从事这份工作的原因”。她说,“两弹城”仅2018年一共接待了20.5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曾经与世隔绝的神秘核武器科研基地,如今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旅游圣地,不再那么神秘了。
中国“两弹城”是原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是我国继青海原子城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邓稼先、于敏、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杰出科学家都在此留下足迹。至今,“两弹城”仍完整保存着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60年代建筑物。
时英凤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因没有现代化武器装备而备受他国欺凌。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从此中国有了自己威猛的“核武器”,中华民族在全世界拥有了重要的军事科技战略地位。
2
“两弹”元勋在平凡科研中彰显伟大
“几把普通的座椅,一展陈列架,一个玻璃书柜,一张办公桌,桌上一台老式座机”这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的办公室,显得十分简朴典雅。据介绍,当年,邓稼先就是用这台老式座机直接和周恩来总理进行电话工作会谈的。邓稼先从事核研究事业28年,其中有14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由于当年保密要求很严格,许多一线的科研工作者的家属都是不允许跟随,因此,他们在这儿几乎都是单职工生活,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邓稼先不会煮面,甚至常以冷水煮面。尽管当时国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提供物质条件,但是由于条件有限,科学家们的生活仍然是如此清贫,彰显了“两弹”元勋的伟大。
在邓稼先先生居住的卧室,记者看到了墙面上有许多邓稼先先生的照片。其中一张邓稼先先生用左手打乒乓球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时英凤向记者介绍,这张打乒乓球的照片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在邓稼先去世后不久,香港一家报纸抨击国内科学家是只知道工作、没有生活情趣的“苦行僧”。当时,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看了之后非常生气,写信给九院的领导,要求以前跟邓稼先生活过的同志写一篇关于邓稼先生活的报道给刊登出来。同时公布了邓稼先先生打乒乓球的这张照片,因为他用左手打乒乓球,但写字却是右手,所以大家说他是左脑右脑并用,非常的聪明。
随后,记者来到另一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先生的住所,与邓稼先的住所格局如出一辙。值得注意的是,在王淦昌的住所墙面上挂着一封信。时英凤告诉记者,王淦昌一直很关心他身边同事及同事子女的学习生活,这是他与警卫员任银乐的家书,信里面反复强调要警卫员的子女一定要多学习。1961年,王淦昌突然接到国内发来的紧急指令,临危受命,赶回祖国。即刻参与中国原子弹的研究,从此开始了隐姓埋名17年的工作。王淦昌的一生是活到老、学到老,古稀之年,仍然在科研一线工作,获得博士学位50年还在不断学习,因此被人称为“金博士”。
在两弹模型展览馆,记者第一次看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模样。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历史上,有一项值得一提的纪录,那就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速度是五个核大国中最快的。美国作为先行者,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仅有2年零8个月。
据了解,研究第一颗原子弹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工业能力不足,同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英等核大国对氢弹的研制高度保密,我国无法借鉴其经验与数据,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中国核试验工作者们也不曾放弃,以最快的时间研制出氢弹,震惊世界。
3
“两弹一星”科学家铸就中国伟业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对从事“两弹一星”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真实写照。他们隐姓埋名,离开家人,一心扎根于核试验中。难以想象他们克服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也正是有这些伟大科研工作者们团结协作、不畏艰辛、勇于攀登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磅礴力量。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二十四字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共和国的“传家宝”。
绵阳两弹一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四川省梓潼两弹城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国兵告诉记者,如今,中国“两弹城”已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国‘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科普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成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载体。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中国产经新闻
新增长时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订阅:cien_offical
投稿:cien2015@163.com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